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看点 > 正文

重庆日报整版报道!点赞了綦江这3个美丽乡村!

发布日期:2024-01-10 18:09



近日

重庆日报以《綦江 宜居宜业美如画 和美乡村踏歌来》为题

整版报道了我区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深入挖掘本地优势资源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綦江,江以綦名,区以江名,享有“重庆南大门”之称。


去年5月,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公布2023年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名单,綦江区隆盛镇振兴村、三角镇红岩村、石壕镇石泉村入选。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綦江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随着一项项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一座座农家院落美如画卷,一曲曲文化乐章响彻大地,如今的“多彩綦江·创新之城”驶入发展“快车道”,一幅宜居、宜业、和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变成乡村实景图。



▲甜美甘溪,富饶振兴




因地制宜抓发展

做大特色产业带动乡村致富




振兴村位于綦江城区东北部36公里,曾经因为山坡多、耕地少、缺乏支柱产业,一些村民纷纷外出务工,不少人感叹“振兴村难寻振兴路”。


近年来,振兴村依托“两山夹一槽,河路贯全村”独特地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蜜李花溪,和美振兴”为发展定位,不断优化经果、花卉、蔬菜产业结构布局,累计认证“綦江奈李”“甘溪蜜李”“九甜李”“清奈李”“草堂泡菜”等品牌17个,产业发展强劲,产品美誉度逐年提升。


果大饱满的李子。资料图片


其中,李子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100亩,实现年产值30万斤、600万元。目前,振兴村还争取到“百亩李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相关资金1000余万元,正在建设“避雨棚、水肥一体化、单轨山地运输机、数字监控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提升李子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保障品质和产量。


花卉产业是振兴村的又一个重要支柱产业。目前,以三角梅为主的花卉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00亩,实现年产值120万元。“一年四季花常在,游客来振兴村能欣赏到不同季节的乡村田园风光。”振兴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春天有桃花李花3000余亩、油菜花100余亩和草莓,夏天有荷花30亩、玫瑰100余亩和奈李,秋天有三角梅桂花100余亩和葡萄、猕猴桃,冬天有蜡梅和柑橘。


▲振兴村各色花卉竞相绽放。(资料图片)记者 张梦寒 摄


特色产业高质高效,联农带农成效显著。2022年,振兴村群众流转土地收益220余万元,劳务收入240余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00万元,共计6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5元。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振兴村成功创建区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开展有效的创业指导服务、科学的种养殖技术培训指导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支持返乡农民创新创业。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振兴村的振兴之路成为綦江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航拍振兴村。(资料图片)记者 石亮 摄


近年来,綦江区以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重点构建粮油、蔬菜、生猪三大保供产业,萝卜、辣椒两大优势产业,草食牲畜、特色林果、生态渔业、中华蜜蜂、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的“325”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同时,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加快打造100亿级生猪、30亿级草食牲畜、10亿级草蔸萝卜、10亿级綦江辣椒、10亿级横山大米等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31元、增长6.8%。“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矩阵,提升区域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让更多的群众早日吃上‘产业饭’,走上致富路。”綦江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绣花功夫优环境

推动乡村建设治理融合发展




红岩村紧靠綦江国家地质公园4A级景区老瀛山,独特的丹霞地貌造就红岩人口较为集中,院落式分布,有瓦屋院子、瀛山院子、刘家院子、石长门院子等20余个。


如何把群众动员起来,合力将环境整治得更美、乡村治理得更好,成为红岩村创建“和美红岩,如来如愿”的一道难题。


“綦同‘齐’,綦家同‘齐家’。綦人世代有肃正家规,整齐家风的祖训,故綦人以‘齐家’理念治理綦人之家。当前,全区正在加快打造以‘綦家小院’为主题的‘院落微治理’綦江模式,这也为红岩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红岩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村以“院落微治理”为载体,持续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融合发展。同时,吸纳乡村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等48人下沉乡村,开展陪伴式设计服务及建设运营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角镇红岩村在乡村规划师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走上了文旅发展之路。钟志兵 摄(资料图片)


瀛山院子民宿负责人翁杰是红岩村的一名“乡村规划师”。今年初,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翁杰计划建造自己的首个民宿,经过多地走访,他最终决定将民宿选址在家乡红岩村。得知有年轻的设计师返乡创业,红岩村主动发出合作邀约。“当村里负责人找到我时,我也很乐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翁杰说。


去年7月,红岩村的“蝶变”从瓦屋社迈出了第一步。原本散养的鸡鸭改成了圈养,杂乱的小路修成了整洁的水泥路,村民们捐出家里的老物件共同打造文化墙……如今的瓦屋社房屋错落有致,庭院井井有条,庭前院后栽种的蔬菜嫩绿喜人,一个个“高颜值”农家小景让村子焕然一新。


目前,红岩村已经配备公厕9座,文化广场4个,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垃圾回收率分别达到90%、90%、100%。同时,依托瀛山景观已打造瀛山院子等精品主题民宿1家、休闲农家乐8家,近两个月吸引旅游观光2000余人次。众人拾柴火焰高,红岩村加快迈向新生。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这里的‘美’既包括人居环境之美,也包括乡村治理的和美。”綦江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红岩村干部群众直播带货推介瀛山好物


近年来,綦江区创新“治理引领环境、环境反哺治理”工作思路,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乡村治理新体系,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实现融合相促、美美共生。


推进乡村治理“清单制”。推广运用乡村治理清单制,形成“权力、自治、协助、证明、服务、负面”等六张清单,全区311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已完成“六张清单”制度上墙并制定流程图。


调动村民参与治理。推广运用“积分制”,建立以农村人居环境等内容为重点的综合积分评价体系,对主动参加村级清扫、自家庭院干净整洁等内容进行赋分,推动环境整治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投入257万元用于积分商品兑换,用“小财政”撬动“大热情”,广泛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引回綦江“三师”(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人才,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系统打造。集中打造一批“功能美、风貌美、环境美”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地和具有承载“乡愁、乡韵、乡味”的美丽院落,生动再现碧水清波入画来的乡村风情。


▲红岩村为群众拍摄新春全家福


截至目前,通过村级带动、群众投劳的方式,全区集中实施了476户农村户厕改造、4239户庭院整治,新建174公里人行便道,安装路灯1934盏,35个村获评市级美丽宜居村庄。乡村治理逐步从“村里事”变成“家家事”,一幅幅和美乡村画卷更是赢得民声、汇聚民心,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治理基础。





以文塑魂凝动力

发扬长征精神实干笃行




石泉村位于重庆和贵州交界处,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重庆的转战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綦江主体建设区选址地。


近年来,石泉村以赓续弘扬长征精神为引领,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导向,依托独有的红军长征文化资源,把红色基因融入美化整治工程,修葺红军历史步道10公里,复原邱石坝红军宿营地旧址,重塑田坝小学“红魂园”,推动“四渡赤水”PPP项目,打造体验式红色游,凸显深厚的红色文化“内在美”。


▲石泉村用农作物和田间小路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足迹图案。(资料图片)杨新宇 摄


“以红色文化凝聚乡村奋进力量,激励全村人民为幸福美好生活不懈奋斗,让广大党员和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石泉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村现有田坝支部党员志愿服务队、红魂尖兵劝导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等志愿队伍,累计吸纳成员100余名,在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树立“党员示范引领、群众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思路,积极打造“法润石泉·红魂1935”基层治理体系,开展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宣传、“美丽石泉我守护”等志愿活动20余次,“进百家门,解百家难,增百家情”党员走访志愿活动30余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000余小时。


此外,石泉村依托红色资源,开展“邱石坝党课”等活动30余次,通过支部党员来讲长征故事、重走长征路等,让党员教育走“深”更走“实”。


▲游客在石壕镇邱石坝红军宿营地旧址参观体验。(资料图片)通讯员 吴先勇 摄


为了进一步让红色文化在绿水青山间焕发出勃勃生机,石泉村设计推出“綦迹1935”系列红色文创产品,培育村民成为长征文化解说员、接待员,增加就业岗位40余个,游客年接待量5万人次,集体增收20万余元;发展“红军食堂”等长征主题民宿共35家,带动就业150余人,促进村民年增收170余万元。


石泉村是綦江区打造红色文化高地的缩影。綦江区拥有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这里诞生了重庆最早的中共基层党组织之一——中共綦江支部。截至目前,全区现有革命遗址176处,其中39处收录于《重庆市革命遗址通览》;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6处,可移动文物12套25件。


“虽然战马嘶鸣、旌旗猎猎的烽火岁月已成历史,但是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可以让闪亮的‘綦江红’潜移默化地融入村民心里,自觉内化为行动的指南。”綦江区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全区将继续讲好綦江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红色文化洗礼中汲取奋进力量,引领带动全市乡村面貌整体提升,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发展,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石泉村开展留守儿童慰问活动



END






来源:重庆日报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綦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