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虽暂时摆脱了蒋介石重兵的围追堵截,但尚未能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要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寻找落脚点创建新苏区,仍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克服。首要的任务是迅速飞越天险大渡河,当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由此渡过大渡河;另一条是小路,从泸沽过冕宁,经大桥、拖乌,穿过冕宁西北的彝族聚居区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
冕宁以北拖乌地区为彝族聚居地,由于国民党和地方军阀长期压迫,对汉人充满猜忌、敌视,彝区的小路被视为“畏途”。蒋介石判断红军只敢走大路而不敢走小路,所以在大路上布下重兵围追堵截。为了避开强敌尽早过河,队伍决定走小路。
离开会理,渝川黔联合采访组一路向北,来到红军长征途中非常重要的一站——冕宁,倾听红军与彝族同胞的“鱼水情深”故事。
▲冕宁全景。摄/卢飞
“这就是当年的小路,如今已是通畅的京昆高速和108国道。在当时,红军先遣队要开路,却是非常难,既要架桥修路,也要面对彝族群众的干扰……”随车工作人员介绍。
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刚进入彝区,就被手持长矛、弓箭、土枪等各种武器的彝民堵住去路,抢走物资。然而,红军没有还击,聂荣臻、萧华带领宣传队和翻译向彝族同胞喊话,耐心地讲解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说明红军只是借路北上抗日,决不久驻。
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司令,真诚地把首领小叶丹请来做客。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的承诺。心悦诚服的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之盟,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
▲冕宁彝海结盟纪念馆。摄/覃勇
5月22日,刘伯承与彝族果基部落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结盟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区,不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革命火种。
彝海结盟实现了又一次党正确领导下的绝处逢生,为红军长征北上,保存了珍贵的力量,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写着“一切夷(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讲解员告诉大家,这则布告由朱德总司令发布,布告不仅提到了“万里长征”一词,同时也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凉山州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史志办主任王大钊告诉记者,红军走后,当地群众冒着风险保存了这张布告,1951年,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征集并交中国国家博物馆。布告长36.5厘米、宽36厘米,油印、纸张已变黄,多处破损,印痕褪色,背面有张贴痕迹,但字迹仍然清晰。
▲群山环抱中的明珠——彝海。摄/覃勇
“当年小叶丹和刘伯承在彝海边歃血为盟之后,建立了第一支地方少数民族武装力量——沽鸡支队,这面旗帜就是刘伯承授予小叶丹的中国夷民沽鸡支队的队旗。”在一面珍贵的旗帜面前,解说员介绍。
中央红军撤离后,小叶丹因与红军结盟而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报复,他们逼迫小叶丹交出红军队旗,小叶丹顽强抵抗,始终不曾屈服。
小叶丹将红军队旗藏在背篼下特制的夹层里随身携带,还叮嘱妻子:“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交给红军。”对小叶丹和彝族同胞来说,这面旗帜代表着党和红军的嘱托,代表着红军和彝民的友爱团结,代表着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
▲冕宁彝海结盟纪念馆。摄/卢飞
1942年6月,小叶丹遭到被国民党军收买的彝族罗洪部落的武装伏击,不幸身亡。在丈夫遇难后的艰难岁月里,小叶丹的妻子倮伍伍加嫫始终不忘小叶丹嘱托,面对敌人翻箱倒柜、敲诈勒索、威逼利诱,倮伍伍加嫫没有屈服。她把旗帜藏到背篼夹层里,但又担心暴露,几经思考,她把旗帜缝进自己所穿的百褶裙夹层里。据介绍,倮伍伍加嫫的百褶裙“补补巴巴,巴巴补补”,国民党看到十分嫌弃,这样才将旗帜保留了下来。
1950年3月28日,冕宁迎来和平解放,倮伍伍加嫫和小叶丹的弟弟果基尼迫,将这面旗帜交给了驻冕宁的解放军部队。如今,“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被保存在国家军事博物馆。
▲彝海新村。摄/卢飞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几公里处,曾经的彝海镇彝海村二组现已更名为结盟新寨。村里发生的新变化见证着新时代的“彝海结盟”传奇。
彝海村属于典型的高寒二半山区,是一个彝族聚居村落的贫困村。201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的对口援建下,依山而立、错落有致的36栋民房、1栋幼儿园综合体和4栋彝家乐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在美丽的彝海湖畔落成,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结盟新寨”。
走进结盟新寨,最醒目的就是“红军树”和“结盟泉”。听村里的人讲,长征路过这里的部分红军人困马乏,但红军宁愿在大树下、屋檐下休息,也不打扰彝族群众,临走前还帮助当地村民修葺取水的泉眼。从此,“红军树”“结盟泉”成为军民一家亲的历史见证。
▲脆李如山。摄/高成敏
结盟新寨建筑群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外观风貌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色调,由云朵、火焰等图案融合绘制而成,集住宿、观光、休闲、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由彝寨新颜展示馆、走出凉山农副产品展销馆、走进彝家乡村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结盟文创体验馆组成。
“这几年,到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农家乐也受益了。”结盟农庄彝家乐老板吉克莫萨说,一年可以收入10多万元。
和吉克莫萨一样,“结盟新寨”建起来后,因为紧邻纪念馆,许多家庭通过开农家乐、卖土特产、经营民宿等,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冕宁油橄榄基地,丰收的喜悦。摄/覃勇
在彝海村采访,记者发现,有好几位年轻人辞掉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村里建设家乡。彝海村副书记毛金全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南京上大学,后在云南工作,2019年选择回到家乡。“刚开始时家人并不理解,但我觉得,回到家乡,为家乡做一些实事,也是很好的选择。”他说,村集体经济采取合作经营,流转土地706亩,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入股”的模式种植花椒。收益中,集体占35%,入股村民占65%。
“索玛花儿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行走在红色冕宁,一路聆听着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阵阵花香,深切感受到,当年红军走过千里彝区时作出的“帮助彝族兄弟建设美好生活”的承诺正在变为现实……
来源:綦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