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指长征独立师,牵羊倒马写传奇。
相顾亲人成永忆,寄哀思。
星火燎原山寨路,川河秀盖武陵溪。
寻迹边城悲血雨,感时移。
1934年8月,任弼时、肖克、王震等领导的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进行西征,向川黔边根据地靠拢。贺龙得知消息,带领红三军主力前去接应,三次转战秀山。
红三军在秀山的活动,遍及秀山西部、西南和东南的24个乡。红三军在创建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在秀山县西部的坝芒(现属隘口镇)、枷档河(现属清溪场镇)、巴盘(现属清溪场镇)等先后建立了三支游击队。各地游击队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配合了红三军开展武装斗争,打土豪分浮财、宣传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运动。
▲秀山全景。
“山河有幸,倒马坎因红三军业绩载入史册;日月同辉,红三军英名与倒马坎群山共存。”在秀山县隘口镇坝芒村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倒马坎战斗的光辉事迹。
秀山县隘口镇坝芒村毗邻酉阳南腰界,是川黔边区酉阳、秀山、沿河、松桃诸县间的交通要道。1934年8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向川黔边境进军。国民政府秀山县县长赵竹君奉湘鄂川黔四省“剿共”联防总指挥刘湘“加强防务”的电令,在秀山民团中抽调上千人组成“剿共精选队”,由团防司令杨卓之任总指挥,在倒马坎一带设防,试图阻击红军。
“这就是当年红军的必经之路。原来这里有一条深不见底的悬崖,路很窄,据说是古代一位官员骑马路过时摔下悬崖,后面大家就叫它倒马坎。现在已经填平拓宽很多了……”秀山县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白胜文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倒马坎的由来。
▲白胜文向采访组介绍红三军司令部旧址——二道龙门。记者 周祥章 摄
据史料记载,杨卓之在倒马坎构筑了碉堡工事,派三百余人设防。另外,从倒马坎到平阳盖断头台的险峭山道上,他又安排了近千人的兵力,依托有利地形修筑起大大小小的工事。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在倒马坎前五百米的坝芒街上设前哨指挥所,在倒马坎后一百米的气坑坡设营指挥所,并派心腹镇守,自己则在距倒马坎十五公里的清溪场通过电话指挥前线。
“构筑了大概40余华里的一道防线,号称‘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他认为红三军踏不过去,知道这个情况后,贺龙幽默地说,这一仗我不但要倒他的‘马’,还要牵那只‘羊’,这个‘羊’就是指的杨卓之,倒马牵羊就是这样来的。”白胜文说。
1934年8月30日凌晨,战斗打响。红军从火烧桥进入猫儿洞后,分两路包抄倒马坎。一路红军化装成百姓进入坝芒,迅速占领敌人的前哨阵地,攻击制高点。一部分红军很快攻下雷打岩,占领山神庙,逼近倒马坎。被杨卓之称为“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顷刻间便土崩瓦解。
倒马坎战斗,俘敌四十多人,缴获枪支三十余支,打通了贵州至秀山的通道,壮大了红军声威,是红三军在黔东根据地进行的著名战斗之一。
▲倒马坎战斗纪念碑。记者 周祥章 摄
“当时的黔东独立师只有四百来支枪,每支枪只有三五发子弹,很多战士还拿着大刀长矛……”白胜文告诉记者,“就是这样一支临时组建的部队,却肩负着两项艰巨的任务:一是牵制万余敌军,掩护主力挥师入湘;二是在川黔边坚持游击战争,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挥师直指湘西北。军团离开南腰界时,留下了黔东独立师坚持斗争。因为原来的黔东独立师已全部分散充实到红二军的主力团队中,所以,这支留下来的队伍,是由地方武装和两个军团的300多名伤病员整编而成,由王光泽担任独立师师长,段苏权任黔东特区特委书记兼独立师政委。
1934年11月27日,经过长途跋涉、连续苦战的独立师700多指战员仅存100多人,经龙井坳、红岩,沿星子岩的悬崖峭壁而上,进入川河盖高地。川河盖位于川湘边界,海拔1000多米,常年云雾弥漫,长期被多股团匪占据,各霸一方,搜刮民财,老百姓苦不堪言。
▲川河盖上云雾缭绕。
11月26日,黔东独立师到达秀山的邑梅镇,政委段苏权负伤,师长王光泽率独立师继续东进,敌人一路围追堵截。28日,独立师进入大板场时,遭遇秀山县峨溶乡长文代章的伏击,这时大雾弥漫,无法辨清东西,红军战士不避险恶,在大板场、河街、山河坝、肉塘一带和地方民团展开激战,在敌人的疯狂围剿之下,红军战士弹尽粮绝,几乎全部牺牲。师长王光泽被俘,在龙潭英勇就义。这次战斗,最后只有十多个人突出重围到达湘西,找到了主力部队。
“短暂一个月的斗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黔东独立师英勇奋战,有力地支持了主力部队胜利东进湘西,为策应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作出了重大贡献。”白胜文说。
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财富,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目前,全县已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2个,县级5个。”秀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梅先红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纪念遗址修缮、陈列馆规范等阵地建设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挖掘和整理红色历史资料,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引导的重要作用,让革命精神再放光芒,让秀山红色文化这张名片更加靓丽。”
▲霞光映衬着川河盖。
战火纷飞的年代虽已远去,但庄严肃穆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的红色遗迹、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是历史最好的馈赠,是秀山产业发展的“富矿”资源。
如今,依靠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当地政府积极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隘口镇坝芒村作为全国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积极推行“红色旅游+村级经营”的发展模式,打造红军广场、红军街、战斗遗址等红色景点,为游客量身定制走红军路、扫红军墓、吃红军饭等“红色教育套餐”,2023年以来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万元。川河盖上,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当年红军战士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已建起了中药材、粮食、茶叶等生产基地,秀山也逐渐成为武陵山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物资集散地,重庆连接东南的“桥头堡”和“新丝绸之路”关节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重要通道。
来源:綦江发布
图片:除署名外由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