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鸣,彩旗飘扬。10月24日,綦江北渡铝产业园内,20万吨再生铝生产及精密加工项目和重庆(綦江)铸造科技园启动示范区项目正式开工,不仅将构建从再生铝回收到精密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更标志着綦江以“链”式思维激活发展新动能,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支撑。
作为重庆的老工业基地,綦江曾因传统产业占比高、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面临发展瓶颈。近年来,我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围绕“引新”补链强链、“焕新”提质增效,推动老工业基地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发展”、从“传统制造”向“智能智造”加速转型,逐步构建起结构更优、韧性更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綦江高新区桥河组团。记者 陈星宇 摄
引 新
从“广撒网”到“靶向招商建集群”
“招商引资不再是‘广撒网’,而是要盯着产业链的‘断点’‘弱链’精准发力。”綦江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的介绍,道出了我区产业招商的思路之变。
如今的綦江,正聚焦轻合金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数据产业、能源产业、绿色智能建造四个特色产业招大引强,全力推动招商引资从“单点引进”向“集群培育”升级。
轻合金材料产业的崛起,正是这一思路的生动实践。依托旗能电铝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以北渡铝产业园为核心载体,綦江逐步形成“铝电煤—铝液—铝合金—铝型材—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园区内集聚规上轻合金材料企业32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年产值近200亿元,是重庆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基地。
▲旗能电铝生产车间,整齐排列的电解槽全速运转(资料图片)记者 陈星宇 摄
此次新开工的20万吨再生铝项目,通过先进工艺可实现废旧铝资源95%以上的回收利用率,较传统工艺降低能耗30%以上,既解决了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问题,又为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需求提供了绿色供给。与之配套的铸造科技园,则重点引入国内领先的铝合金铸造企业,构建集铝合金冶炼、铸造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綦江铝产业生态。
精准招商的成效,体现在亮眼的“成绩单”中。今年1-9月,綦江区累计签约项目143个,正式合同额达264.53亿元,到位资金73.18亿元,118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我们建立了‘签约—落地—建设—投产’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綦江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围绕“2+4”产业体系靶向招商,推动更多产业链关键项目落地,为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筑牢产业根基。
▲高新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缩短企业办事流程和时间。记者 刘彤 摄
焕 新
从 “传统制造”到“智能智造”
在綦江友利森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德国进口的挤压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铝合金材料,经过自动化加工后,一件件精度达0.01毫米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接连下线。
通过智能设备升级和工艺优化,友利森的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40%,让这家传统铝加工企业在新能源赛道抢占了先机。友利森的这一变化,正是綦江传统产业向“智能智造”“焕新”的生动缩影。
▲友利森智能车间全自动生产线一派繁忙景象。(资料图片)记者 王京华 摄
近年来,綦江将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推动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从“跟跑”向“领跑”突破。一方面,支持渝创、友利森等一批优质企业引进高端设备、改造生产流程,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逐年递增;另一方面,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今年綦江引进的“爱尔思免热处理合金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专利技术,突破了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规模化生产的行业难题。
据介绍,这项技术能让铝液延展性提升30%以上,无需传统热处理工艺就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需求,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能耗排放,填补了国内高端铝合金基材的产业链空白,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重庆渝创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铝合金圆铸棒出炉。(资料图片)记者 成蓉 摄
“从产业链‘补链强链’到产业‘提质增效’,我们通过‘引新’与‘焕新’双轮驱动,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接下来,我们将招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更多创新技术转化,持续擦亮老工业基地的新名片,为重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更多綦江力量。”綦江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綦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