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近日,各地丰富多彩的敬老活动,如同秋日暖阳,集中释放着社会的暖意,让“尊老敬老”从一个口号,化为可感的表彰、理发义诊、文艺演出与一张张“幸福合照”。这份节日的仪式感,珍贵而必要。
然而,当节日的喧嚣散去,我们更需要一份冷静的审思:集中的服务热潮退去后,老年人的日常是否会重归“寂静”?我们是否在无意中,陷入了一种“节日式敬老”的温情陷阱?
一组数据揭示出更深的现实: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2亿,占总人口的15.6%。这标志着,我们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重阳节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一天的“浓墨重彩”,而在于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老年人日常中被忽视的、持续性的需求:对健康管理的依赖、对情感陪伴的渴望、对数字鸿沟的无力、对养老诈骗的隐忧。这些真实的生活议题,并不会随节日的落幕而暂停。
因此,我们亟须推动一场从“节日狂欢”到“日常守护”的范式转变。这要求关怀从“活动导向”真正转向“体系构建”:
其一,变“流量”为“留量”。社区可将节日期间广受欢迎的服务,如义诊、反诈讲堂、便民理发,固化为“银发服务站”或“爱心超市”的月度常规项目,让温暖细水长流。
其二,化“被动响应”为“主动洞察”。借助现代技术,如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门磁感应器等智能设备,通过数据的异常变化触发社区主动探视,将关怀融入无声的日常监护之中。
更深一层看,真正的敬老,是构建一个对老年人持续友好的社会环境。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成为“永不落幕”的志愿者:一次耐心的手机教学,帮他们跨越数字的隔阂;一次顺路的搀扶,传递邻里的温度;一句日常的问候,驱散独处的孤寂。这些微小的善举,如同阳光雨露,比节日的“集中灌溉”更能长久滋养他们的心田。
评论员: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