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看点 > 正文

对话初心| 在石壕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

发布日期:2021-06-10 11:16

微信图片_20210510144734.jpg

图片


綦江,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红一军团长征转战綦江,为遵义会议顺利召开提供战略保障,同时中央红军过綦江也是四渡赤水的前奏曲。


今天,綦江境内仍留存有众多有关红军的文物遗迹和感人传奇。在石壕镇辖区内就有红一军团司令部遗址、红军街、红军烈士墓、红军路、红军桥、滴水桥等十余处红色遗址。


近日,今日重庆记者走进石壕镇,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寻访先辈们留下的红色精神。




图片

石壕红军烈士纪念碑


位于綦江区南部的石壕镇,地处渝黔要冲,历来为兵家所争。


从重庆前往石壕镇,沿G75兰海高速在綦江安稳互通下道后,还需再行驶一个多钟头的盘山公路。


一路上坡,山势渐陡。公路两侧的“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标注着遵义、土城、赤水等耳熟能详的地名,着重突出的,还有“石壕”所在的位置。


新修的笔直大路直通石壕镇中心。街心花园处,墙上的标语写着:“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传承,是需要实际行动的。今日的石壕镇,正在通过整体打造红魂小镇,用更响亮的声音来讲述红军的故事。


红军街上安居乐业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in Hongjun Street


石壕镇政府的公示栏上,贴着一幅红魂小镇近期项目的建设分布图,既有新建项目,也有保护性修缮、改造项目:新建游客接待中心、红军长征纪念馆,保护性修缮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石壕镇红军街立面改造……不时有居民在公示栏下驻足观看,满怀憧憬。


石壕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秀菱是一位95后女孩,她主动当向导,带我们边走边看,一路介绍红军在石壕留下的足迹。虽然年轻,但王秀菱对红军过綦江的历史已烂熟于心,这也是她在石壕工作两年多耳濡目染的结果。


图片

红军曾走过的石壕老街


石壕场镇不大,寥寥几条街道,左右不过半小时就能走完。而86年前,这里还只有一条街。


1935年1月中下旬,红军来到石壕时,正好是腊月天。据当地老人回忆,由于下着雨雪,红军将油纸铺在地上,夜宿在大街屋檐下,没有打扰居民。


这条街,是石壕镇的老街,也被称为红军街。


我们来到石壕镇当天,恰逢赶场天,老街上熙熙攘攘:农贸市场的张贴栏下,人们逐一查看换届选举公示的名字;茶馆里,打牌的老人多得坐不下,桌子摆到了街边;随着手机在农村的普及,街边贴膜的小摊也要排队等待……


看着红军街上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再联想86年前那个雨雪交加的冬夜,让人忍不住感慨眼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修缮中的红色遗迹

Red Relics Under Repair



红军街上,有一处重要的红色遗迹——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它因隐藏于石壕小学内,外地游客鲜有机会参观。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大部队继续北上进占桐梓,国民党派兵从四面八方进逼包围。为摆脱险境,1935年1月20日,军委发出《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纵队从桐梓城北翻马陵岗进发赤水;一路由周恩来等率红一军团从松坎进入綦江石壕,造成佯攻重庆之势,牵制川军兵力,然后迅速转道赤水。


1月20日,周恩来、董必武及军团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率军从松坎出发,于21日下午到达石壕。驻扎一晚后,部队又从石壕街上出发,经高石坎、梨园坝,朝贵州温水方向进发。据介绍,当年周恩来、董必武抵达石壕后,司令部就设在禹王庙。


图片

石壕长征红军学校


后来,禹王庙作为石壕小学的校舍,长期以来没有向外界讲述故事的机会。随着去年石壕小学搬迁,这座建筑也迎来了保护性修缮。根据红魂小镇的规划,未来作为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这里将陈设红一军团进綦江的大事记、进军路线示意图,再现关于红一军团相关会议的场景。此外,原石壕小学约5000平方米的校舍也将改造成为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搬迁后的石壕小学与石壕中学一起获批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重庆綦江石壕长征红军学校”,崭新的校舍在宽阔的马路边铺开,远远望去,俨然石壕镇最鲜亮的色彩。


今后,石壕的孩子们只要一走进学校大门,抬头就能看见“石壕长征红军学校”这个校名,红色故事也会一代又一代地讲下去。


鱼水情深永延续

Long-lasting Strong Bond Between Military and Residents


从红军街步行约5分钟,便来到位于猫儿山的石壕红军烈士墓。山脚下,正在修建一个大型室外停车场,很显然,这里是红魂小镇的重要景点。

拾阶而上,两旁翠柏夹道,远远就能看见红军烈士纪念碑屹立在山顶。这里是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前还有参观者献上的花圈。


图片

石壕红军烈士墓


86年前,红军长征过綦江时,五位红军长眠于石壕的土地上,却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五人当中,一位是司务长,一位姓刘,一位姓洽,这便是他们留给世人的全部信息。


《石壕红军烈士墓记》记载,1976年至1983年,由市、县民政部门和市文化局先后拨款,在猫儿山建成红军烈士墓,五位烈士遗骨分别从白果树、茅坪坝迁葬到此。1991年,各界人士倡议修葺扩建红军烈士墓,筑围墙、升墓碑、整修道路、重刻碑题、绿化墓地、塑红军群像、设置陈列室。在整修中,共有869家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鼎力相助,各界人士慷慨捐资者156535人。


图片

红军桥


从红军烈士墓出来后,我们驱车来到了位于梨园村的“红军洞”。


当年,红军离开石壕时,因为担架不够,希望把4位红军重伤员留在村民李树清家中休养,李树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家里人提醒李树清:“保长说过,藏匿红军要杀全家。”但李树清仍坚持将4名红军隐藏到山后的岩洞秘密疗伤。


后来,其中两位红军因伤势过重牺牲,李树清便将他们在洞外就地掩埋,他们便是五位烈士中的刘某和洽某。


在葱茏的树丛、草丛掩映下,红军洞不过是一个岩壁凹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山洞,见证了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


图片
图片

红军桥旁的陈列馆里,陈列有红军用过的冲锋号等文物


重走红军路,我们又辗转来到滴水桥、红军桥。在红军桥旁一处由农舍改造而成的陈列室内,有一首《红军墓前忆亲人》的童谣,歌词写着“难忘那年风雪夜……”


是啊,怎能忘记呢,不正是因为那年的风雪、那年的流血牺牲,才有了眼前这个4G信号全覆盖、有着天然气和电梯商品房的小镇,有了今天幸福安详的生活吗?


在镇口,王秀菱指着一大块空地告诉我们:“这里将新建一座重庆红军长征纪念馆,占地1万平方米。”鱼水情深的痕迹既留在红军洞、红军桥、红军街上,也留在石壕人心里。未来,关于红军的故事,还将一代代地在这里传承下去。


来源:《今日重庆》

总编辑:孙萍

值班编委:彭巧

编审:贺玲

编辑:何叶

审校:付汉 郭雨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