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行走在去村民家的路上。刘琦摄
初夏,綦江迎来雨季。趁着下雨,农户在家休息,王浩打算去贫困户家走访。
王浩是綦江区东溪镇新石村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9月驻村,不到一个月间,王浩就走遍了全村686户,在大山深处“生了根”,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
沿着崎岖山路,王浩来到贫困户刘光君家中。
“怎么样?新房子还住的可以吧?”王浩问道。
“好,好,现在住起安逸多了,不漏雨还安全,睡觉都踏实了。”刘光君笑道,“还多亏了你帮忙哩。”
今年50岁的刘光君家里共有四口人,两个女儿正在读小学,夫妻俩以种地为生。2019年,刘光君一家被纳入新石村农村 CD级危房改造计划,但因不了解政策,也没有存款,刘光君始终不同意改造,村干部多次上门劝说无果。
虽然屡屡碰壁,但王浩没有放弃。
“要想打赢攻坚战,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是关键,特别在农村,住房问题尤为突出。”抱着“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王浩打定主意,要啃下刘光君这块“硬骨头”。
王浩正在和刘光君交谈。刘琦摄
于是,从2019年5月开始,每次路过刘光君家王浩都会进去坐会儿,吃过午饭和晚饭的休息时间,王浩也会来到刘光君家中给他讲政策,同时,村上有贫困户房子改造好了,王浩也会带刘光君去参观,来来回回20余次,2019年7月,刘光君熟悉了国家政策,也同意了改造。
刘光君家住在一处山坳里,距离公路直线距离不到200米,但因地势崎岖,要走10分钟左右,如何运输材料成了改造的难题,同时因为很少外出,如何办理改造手续也让刘光君一筹莫展。
了解了刘光君的难处,王浩便主动帮刘光君在镇上办理了手续,并联系专业施工队,帮助刘光君改造房屋。2019年7月底,刘光君一家便搬入了新家。
在新石村,像刘光君一样,住房问题未得到解决的贫困还有9户。驻村以来,王浩通过不分昼夜耐心地上门讲解政策,并亲自与镇国土、建环办等相关部门协调衔接,安排工作队成员专门为贫困户办理建房审批、验收等手续,全村9户贫困户住房安全得以保障。
离开刘光君家已是上午10点,王浩打算去陈永芝家,看看他们的房子怎么样,是否有漏水。雨尚未停,汇成小溪的雨水顺着道路流淌,王浩的身影渐渐消失在了山间的雾气中。
雨水汇成小溪,顺着道路流淌。刘琦摄
晌午,山间的雾气渐渐散去,雨过天晴。顾不得换下已经被雨水浸透的鞋,王浩翻出手机,立即通知村干部,召集村民,到村上的雷竹基地管护雷竹。
雷竹种植是新石村的主导产业。王浩驻村前,村上发展雷竹种植400亩。
“新石村毗邻贵州,境内以山岭为主,海拔600-1000米,夏天平均气温27度,比较适宜雷竹种植。”王浩介绍,“2018年8月,村上引进重庆雷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到村发展雷竹产业。”
作为綦江区25个市级贫困村之一,产业发展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是新石村的真实写照。而雷竹产业在新石村落地,让王浩看到了机会。
“之前村上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为主,产出少,经济效益低,而且很多土地都处于撂荒状态,我就想把这些都利用起来,发展雷竹种植。”虽然有了想法,但现实再次让王浩碰壁。因为地处深山,村民与外界接触较少,多数村民并不看好雷竹种植产业,自然也不愿将自家土地拿出来。
“产业扶贫是脱贫最有效,也最有保障的途径。”王浩内心坚定下来,“说什么也要把这件事干成。”于是,白天到村民家中协商土地,晚上回来自学雷竹种植技术、雷竹发展前景,第二天再详细为村民分析利弊就成了王浩的日常。同时,新石村还制定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农户、集体按6:3:1的股权进行利益分配的分配方式也让村民看到了致富前景。
村民在管护雷竹。刘琦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浩及村干部努力下,目前新石村雷竹种植产业已经发展到了1300余亩。“等过几天,天气好了,还有500亩要栽种呢。”王浩笑道。
雷竹产业在新石村逐渐壮大,为村民们增收提供了新途径。仅2019年,新石村雷竹基地用工就达到6000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50余万元。
王浩告诉记者,雷竹三年出笋,到明年二月份出第一批,预计亩产500至800斤,产生效益200余万元。预计2022年进入丰产期,每亩将为村民带来1200元以上收益,村集体收益40万元以上。
王浩的办公室和卧室一体。刘琦摄
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王浩平时吃住都在村上,2018年9月驻村时,王浩的小女儿刚出生15天。“现在每月回去一两次,也能缓解心中的思念。”王浩说,“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第一书记,我将会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新石村的发展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情实感扶贫帮困,为村民排忧解难,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盼。”
值班编委:马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