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杨家岗果园松土。(摄影:吴长飞)
6月5日,重庆綦江区永新村建设村杨家岗果园,村民正弯着腰给柑橘苗松土,放眼望去,300亩柑橘长势喜人。
“建设村一年一个样,等过两年柑橘挂果了你们再来看,又别是一番风景。”建设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绍鑫说,这片果园采取“村集体+农户+业主”的模式运营,是该村壮大集体经济和扶贫产业项目之一。
建设村位于永新镇北部,与江津区关胜村、百燕村接壤,距永新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共有耕地2753亩,林地1901亩。
“村里缺乏主导产业,长期以来都是‘空壳村’。”2018年,张绍鑫和村干部商量,在杨家岗由村集体投入60万元资金,号召村民一起发展标准化柑橘种植。可刚开始,村民对发展柑橘种植并不热心。
建设村打造玻璃廊桥助推乡村旅游。(摄影:杜浩)
“万一收成不好怎么办,破坏的农田也不容易恢复。”脱贫户郑喜富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村民的疑虑。
“我来给你算笔经济账,你看看种哪个最划算。”张绍鑫说,你种了5亩水稻和苞谷,除开成本和自己吃的,基本上没有利润。但如果流转到村集体种柑橘,不仅可以享受保底分红、利益分红,还可以在果园打工,一天能收入60元。
郑喜富想了想,发现是这么个理,将土地全都流转给了村里。去年,算上果园务工和保底分红的钱,他一共收入一万多元。
“杨家岗果园只是我们村产业发展的一小部分呢。”张绍鑫笑着说,村里按照“强大产业,梦回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正在紧锣密鼓以“3+1+X”的模式发展产业,把整个村子打造成“产业村”。
所谓“3+1+X”,就是发展蔬菜、生态鱼、水果三大产业;打造集休闲、观光、垂钓、赏花、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基地一个;发展X个种养殖产业点。
脱贫户发展花椒种植增收致富。(摄影:吴长飞)
建设村采取三种模式发展集体经济,为农民提供务工机会,完善了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已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4万余元,增加农民务工和分红收入40余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永新镇实现了全镇脱贫摘帽,但这只是达成了一个‘小目标’,我们要继续做大做强产业扶贫,借助发展产业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永新镇党委书记张光强向记者介绍说,今年以来,该镇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新的起点,重整行装再出发,向着全面小康的新征程继续砥砺前行。
据介绍,目前该镇935户贫困户已脱贫932户,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4%降至0.02%。
值班编委:彭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