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綦看天下 > 正文

【重庆日报农村版】从跟风发展到产业结盟

发布日期:2020-06-05 15:07

 

微信图片_20200605150530

 安育村的优质蓝莓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采摘。受访者供图

  初夏清晨,一场山雨不期而至,綦江扶欢镇安育村的蓝莓园满目葱茏,枝丫上拇指大小的蓝莓果挂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个个精神抖擞的小精灵,娇小可爱。

  守着这些即将成熟的“蓝精灵”,安育村党支部书记余江从5月下旬以来就没闲着,一直忙着干两件事:一是配合镇党委书记、镇长搞直播带货,通过网购平台线上吆喝蓝莓;一是协调蓝莓深加工基地的厂房和机器设备。

  “只要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累点算不了啥!”余江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他们除了搞简单的蓝莓种植外,今后还要加工出蓝莓酵素、蓝莓面膜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同时结合采摘观光,将蓝莓园打造成一个研学体验为主的亲子游乐基地。

  试种

  质疑声中引进蓝莓产业

  如今,行走在安育村盘桓的产业路上,从山脚到山顶,一株株蓝莓树茁壮生长,阡陌纵横间颇为壮观。

  问及眼前的这些变化从何而来,村民们都说,得从罗德平返乡创业说起。

  罗德平是土生土长的安育村人,2013年之前一直在外务工,由于长期漂泊,他总琢磨着回到家乡干点事,但又不知从何着手。曾在三军医大工作的舅舅余显礼向他建议:“蓝莓有‘水果皇后’的称号,对人们的健康、养生大有裨益,种植蓝莓错不了。”

  于是,罗德平将目光投向了蓝莓产业。安育村海拔在600至800米,光照充足,降水适中,是种蓝莓的一块宝地。但当他把带动村民一起发展蓝莓产业的想法说出来时,却碰到了大家的一片质疑:“这里冬季气温低,开花挂果都受影响,我看啷个种得出来嘛?”“虽然种三大坨挣不到啥钱,但至少有口粮能糊口,要是在这个犄角旮旯的穷地方种蓝莓,我第一个反对。”

  质疑声中,罗德平和余显礼没有放弃,对市场进行深入评估,先后辗转南川、贵州、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并请来专家现场检测土壤、气候及传授种植技术。最终通过比对和挑选,2014年,罗德平从浙江引回性价比更高的V2品种,在村里干了起来。

  扎根

  38户村民抱团求发展

  2015年,罗德平的蓝莓基地迎来了挂果投产;2017年,他办起第一届蓝莓采摘文化节,人气爆棚,他不仅赚到真金白银,蓝莓的种植规模也逐渐扩大至上百亩。

  看到罗德平创业成功,安育村驻村第一书记徐亮有了新想法。他琢磨着把蓝莓产业作为村里的农业特色产业来发展,一来大家抱团发展,不仅规模起得来,还能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则是通过抱团,使蓝莓产业成为群众增收尤其是贫困户可持续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

  思来想去,经过与村支两委、村民代表商量决定,2019年4月,由村里牵头,38户村民抱团成立了重庆市健冠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有13户贫困户入社。村里整合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将每人1万元作为股金配股,让贫困户顺利入社。同时按照发展协议,合作社统一进行种植、管护、品牌推广、市场销售等。

  经过精心栽植,去年全村蓝莓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00多亩,产量突破8万多斤,直接或间接参与蓝莓产业的村民达上千人。

  散叶

  接二连三拉长产业链

  从一家独大到全村发展,虽然蓝莓产业在安育扎下了根,产量、规模也起来了,但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蓝莓皮薄、不耐运输,它的销售模式其实很单一,只有采摘鲜销这一种。而一些地方蓝莓扎堆、价贱伤农的情况,也让徐亮等帮扶干部意识到了产业发展的短板。

  “不能走他们的老路啊。”徐亮说,他和余江都明白,当初发动村民成立合作社、发展蓝莓产业是看到了市场前景的。如果现在跟风盲目粗放发展,不出一两年,好端端的产业就会夭折。

  “产业没了还能再发展,要是大家伙对村干部的信任垮了,就全完蛋了。”于是,余江、徐亮及镇人大主席夏昌铭等镇村干部经过10多次的考察和交流讨论后,决定通过农旅融合、“接二连三”的方式,走一条蓝莓产业发展的新路。

  去年10月,在区农委的帮助下,扶欢镇牵头联合赶水、横山等乡镇,成立了綦江区健力蓝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健力”联合社)。他们将各自的资源优势,联合实现蓝莓产业一体化整体发展,形成一个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品牌、物流运输、研学、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比如,横山镇距离主城很近,夏季平均温度25℃,被誉为“天然空调小镇”,当地的蓝莓基地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康养文化,重点突出养生休闲采摘;

  扶欢镇的蓝莓产业更成规模、产量更大,适合往研学、加工等方向突破。

  目前,安育村的蓝莓加工厂正在加快建设,预计今年10月底,第一批蓝莓酵素、蓝莓饮品、蓝莓面膜将“闪亮登场”,增加了蓝莓的经济效益。

  开花

  盘活产业村民增收

  一场“莓变”,不仅盘活了整个綦江的蓝莓产业,还有望将之做大做强。而更令安育村村民振奋的是,村子落后的面貌在一点点发生改变,一社村民罗玉华对此深有感触。

  今年48岁的老罗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在去年以前,他几乎没有干过一天农活,还常和村干部有小摩擦。去年村里为其配股,好说歹说将他吸纳进蓝莓合作社,从基础的管护做起。如今,算上土地流转费和务工以及分红的收入,老罗一年下来能有七八千元入账。

  跟老罗不同,同村的陈星云则是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和城里的上班族一样,她每天乘坐公交车到蓝莓基地务工,一年能挣回两万多元的工钱。像她这样在蓝莓基地务工的“工人”有1000多人。

  借助蓝莓采摘节带来的人气,近两三年来,村里有五六家村民将房屋整理出来,发展起农家乐。一季蓝莓采摘结束,每家农家乐平均有几万元的收入。

  “蓝精灵”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还使村里的基础设施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余江说,如今5公里长的村级产业路不仅硬化、扩宽到6.5米,村里还新修了10公里的次级干道;蓝莓园山顶建起了水库,安育村和周边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大大缓解;借今年蓝莓园开园的契机,村里增添了从村办公室到腊梅园沿线的太阳路灯,沿途满是五彩斑斓、摇曳生姿的格桑花。

  更让人高兴的是,伴随蓝莓产业的兴旺,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进一步提高了。余江说:“现在都知道蓝莓是个‘蓝宝石’,大伙儿把门前院坝打扫干净,城里人才会进村消费,带动发展。”他说,马上蓝莓就要成熟了,村民们的精气神很足,拧紧一根绳,攒着一股劲,一门心思想着把蓝莓产业做好。

  编后》》

  蓝莓,国际公认的集营养与保健为一体的“水果皇后”,刚进入人们视野时可谓“贵气十足”——二两一小盒的蓝莓能卖到七八十元。从2010年开始,我市南川、綦江、武隆、石柱及云阳等地大面积种植蓝莓。随着时间推移,蓝莓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一些地方的蓝莓产业因跟风种植、销售渠道单一、同质化经营等问题,陷入苦苦挣扎的窘境,有的甚至已经“夭折”。

  在綦江扶欢镇安育村,这个大山里的小村庄不走一家独大的老路,全村抱团发展,联合周边同样种植蓝莓的乡镇形成产业联盟,错位发展,在横山上、綦河畔串联起一条集种植、加工、研学、康养于一体的全新产业链。

  其实,2010年前后,在我市和蓝莓产业一起“崛起”的,还有葡萄、猕猴桃、樱桃等一大批“小水果”。这既有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新鲜、新奇水果的追求,也有我市冬季偏暖、小水果上市早的独特优势。

  和蓝莓产业一样,经过十多年的“大浪淘沙”,不少小水果也遭遇集中上市、产业重叠等难题。农业专家表示,在我市,小水果成熟采摘时一般气温高,不耐储存,加上销售半径小,如果一窝蜂种植,后端深加工没有跟进,很容易滥市伤农。

  因此,今天我们关注以安育村为代表的綦江蓝莓产业,希望能为其他小水果从业者提供一个研究的样本。


页面编辑:何 叶

值班编委:孙振营

总 编 辑:孙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