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綦看天下 > 正文

【党报头条】重庆綦江区永新镇:打造产业扶贫的升级版

发布日期:2020-05-28 16:24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晒产业 晒产品 晒幸福账单”

萤火虫直播工程—永新站(第27站)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永新镇实现了全镇脱贫摘帽,但这只是达成了一个‘小目标’,我们要继续做大做强产业扶贫,借助发展产业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5月26日,永新镇党委书记张光强向记者介绍说,今年以来,该镇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新的起点,重整行装再出发,向着全面小康的新征程继续砥砺前行。

截至今年5月底,全镇935户贫困户已脱贫932户,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4%降至0.02%。

强大产业梦回建设

▲建设村杨家岗果园,村民正在给柑橘苗松土

走进建设村杨家岗果园,村民正弯着腰给柑橘苗松土,放眼望去,300亩柑橘一派欣欣向荣。

“建设村一年一个样,等过两年柑橘挂果了你们再来看,又别是一番风景。”建设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绍鑫说,这片果园采取“村集体+农户+业主”的模式运营,是该村壮大集体经济和扶贫产业项目之一。

建设村位于永新镇北部,与江津区关胜村、百燕村接壤,距永新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共有耕地2753亩,林地1901亩。

2018年,张绍鑫和村干部商量,在杨家岗由村集体投入60万元资金,号召村民一起发展标准化柑橘种植。可刚开始,村民对发展柑橘种植并不热心。

“万一收成不好怎么办,破坏的农田也不容易恢复。”脱贫户郑喜富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村民的疑虑。

“我来给你算比经济账,你看看种哪个最划算。”张绍鑫说,你种了5亩水稻和苞谷,除开成本和自己吃的,基本上没有利润。但如果流转到村集体种柑橘,不仅可以享受保底分红、利益分红,还可以在果园打工,一天能收入60元。

郑喜富想了想,发现是这么个理,将土地全都流转给了村里。去年,算上果园务工和保底分红的钱,他一共收入一万多元。

“杨家岗果园只是我们村产业发展的一小部分呢。”张绍鑫笑着说,村里按照“强大产业,梦回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正在紧锣密鼓以“3+1+X”的模式发展产业。

所谓“3+1+X”,就是发展蔬菜、生态鱼、水果三大产业;打造集休闲、观光、垂钓、赏花、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基地一个;发展X个种养殖产业点。

建设村采取三种模式发展集体经济,为农民提供务工机会,完善了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已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4万余元,增加农民务工和分红收入40余万元。

“蜂酒”共舞增收致富

▲建设村贫困户胡绍文在管护花椒树

“全村贫困户32户88人,现已全部脱贫享受政策,现在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发展产业让他们增收致富。”在罗汉村脱贫户张基国家,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万华说道。

罗汉村位于永新镇南部,海拔高度800米左右,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5户964人。刚到村里驻村扶贫时,张万华不禁吸了一口冷气,“全村没有一个主导产业,也不通一条村级公路,要想脱贫致富,难上加难。”

要想富,先修路。去年以来,罗汉村共完成公路硬化11.6公里,人行便道建设11.3公里,新建饮水池5口,铺设饮水管网25公里,总体实现群众出行方便,困难群众住房有保障,饮水安全有保障。

除了修路,罗汉村的产业发展也没有耽搁。可罗汉村除了山好水好,就没有其他什么资源。几番商量之下,张万华和村干部决定从村里两个产业大户入手。

村民陈宗海饲养了500多箱蜂,借助罗汉村的生态资源,他的蜂蜜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还供不应求。张万华找到陈宗海,以村集体的名义入股12万元,让他带领贫困户养蜂致富。

在陈宗海免费的技术指导下,张基国的蜂箱由10箱渐渐增加到50余箱,蜂蜜一斤卖到了120元。去年,仅靠蜂蜜这一项就收入近2万元。

在张万华和村干部的努力下,罗汉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开始有了起色。酒厂和蜂园两个项目由区农委划拨20万元扶持资金入股业主建立合作,根据合作协议,村集体每年将分红增收4万余元。村集体增收了还不行,还要带动贫困户找到创收的路径。于是张万华再次发动贫困户认养蜜蜂,鼓励他们学技术搞生产,通过发展产业稳定脱贫。

除此之外,罗汉村的其他产业也在逐步落地。今年,罗汉村还种植优质茶叶150亩;村民在集体的带动下种植豇豆120亩。看着村里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民们也深受感染,盘算着也要种茶叶、刺竹、果树等。

记者手记

唯有真扶贫,才能真脱贫

听说永新镇罗汉村较远,没想到脱贫户张基国家更远。

5月20日,我深入采访永新镇的两个贫困村:建设村和罗汉村。启程前往罗汉村时,已是下午3点半,天色昏暗,我们意识到很可能就要下雨。

驱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青翠树木不断擦身而过,令我颇感意外的是,近一个小时的车程竟很少看见房屋,全是山水,别无人家。

风景虽好,可对于在这生活的贫困户来说,这意味着走出大山的不易。下车后,罗汉村第一书记张万华带着大家步行,路过一段弯曲逼仄的田埂后,我们终于来到张基国家。

见我们前来,张基国连忙把我们带到他的蜂园里,向我们展示他的生态养蜂。去年,他通过卖蜂蜜收入近2万元,不仅成功脱了贫,还在镇里买了房。

罗汉村地处偏远,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张万华说,唯有发展产业,才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驻村以来,张万华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罗汉村的每一个角落,通过与贫困户促膝交谈,为他们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

现在,蜂蜜和高粱酒成了罗汉村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脱贫户像张基国一样,每年都有了固定分红和收入。

只有真扶贫,才能真脱贫。张基国告诉我们,他已经熟练掌握了中蜂的养殖技术,明年还要扩大养殖规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走向小康之路。

(吴长飞)


页面编辑:何 叶

值班编委:马小玲

总 编 辑:孙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