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镇三会学校,学生展示在志愿者老师指导下绘制的脸谱 摄/陈星宇
疫情防控期间,工作人员为困难家庭学生送去网络学习终端 摄/成蓉
4月10日,綦江区扶欢镇民主村的小学生杨星(化名),和父亲一起来到场镇购买书包和文具。受益于脱贫攻坚“义务教育有保障”相关政策,上学期因心脏病引起并发症不能入学的杨星,经过治疗后身体恢复健康,得知重庆将分批有序开学的消息,他盼望着早点回到学校上课。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綦江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全面展开教育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教育力量。
近年来,綦江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各项发展指标均达到“义务教育有保障”相关要求,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在2019年市对区的考核中,更是取得了教育扶贫“零差错”的好成绩。
控辍保学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等我毕业了,就能找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了。”这几天,在永新中学读初三的李明(化名),正琢磨着6月份毕业后去区职教中心学习哪门技能。
而在此前,李明曾因家里给的生活费太少,和母亲闹了矛盾,一气之下辍学去打工。2019年10月,綦江对贫困户家庭学生进行再次摸排,了解这一情况后,区教委和永新中学多次去李明家走访,劝其返校入学。
原来,李明家庭收入微薄,仅靠父亲一人在外务工,母亲文化程度不高,还有一个患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弟弟。为此,永新中学为李明解决了食宿问题,并按照政策每月发放生活补助。
解决这一问题后,李明于当月返校,班主任李老师用课余时间为其补课,李明渐渐把落下的知识点补了回来,赶上了其他同学的进度。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也是教育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根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綦江着眼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提升,不断强化“控辍保学”措施。
为此,綦江区教委创建了“区级部门、镇、村、帮扶责任人、学校、家庭”等“六位一体”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动态监测适龄儿童入学、举家外出学生信息,在畅通联系渠道的同时做好学籍跟踪建档。
同时,綦江精准清查辖区适龄未入学残疾学生,并制定“一人一案”送教措施帮助他们接受教育。对具备行动能力学生采取“特殊学校就读、就近跟班就读+爱心教师辅导”机制;对不能到校就读的提供“送教上门”对随父母外出的重度残疾学生开展远程教育服务,选派教师开展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未来生活品质必备的学科基础知识教育。
通过“百校千师大家访”“千名干部职工大遍访”“万名学生大排查”等活动,綦江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100%入学,全区残疾学生到校入学率94.2%,其中,11名建档立卡残疾学生就读特殊学校,另对13名重度残疾学生实施“送教上门”、1名重度残疾学生实施远程教育,实现了建卡贫困户适龄残疾学生100%接受义务教育。
贴心资助
解决困难家庭后顾之忧
“非常感谢,以后娃儿再也不用跑到人家屋头去学习了。”3月底,郭扶镇同心村村民赵年(化名)的两个女儿均在同心村小读书,因为经济不宽裕,家里唯一的手机是老年机,也没有电视。
正当赵年为孩子如何上网课发愁时,区教委及时进行资助,为他送来了智能手机、电话卡和电视机,并免费安装了WiFi。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学会怎么运用APP回看教学直播后,大女儿赵红(化名)迫不及待地学习起来。她说会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像资助赵年家庭一样,綦江在严格执行上级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对贫困家庭学生基本就学费用进行兜底资助,并将资助服务做到心贴心,确保全区各学段贫困学生资助不漏一人。
“辛苦你们跑这么远,对我的帮助太贴心了。”3月13日,在三角镇后坝村,区教委工作人员一边认真核对学生身份信息,一边叮嘱开卡的注意事项,并将学费资助卡交到学生手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贫困大学生回到老家后,无法及时领取新学期的学费资助卡。为了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区教委组织工作人员,为部分偏远地区的学生送卡上门。
统计显示,2019年全区共落实资助资金4692.98万元,资助各类贫困家庭学生54630人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覆盖。全区已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无一例适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在綦江区就读的区外户籍贫困学生,綦江全部按区内资助政策实施资助,并对1041名綦江籍区外就读贫困生,开展“一期一联”行动逐一去函就读地学校,落实专人及时沟通、协调了解贫困学生的资助情况,建立了长效的跟踪落实资助制度,确保应助尽助。
均衡资源
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我1989年参加工作就到了这里,今年就是第31个年头了。”李祖平见证了郭扶镇高青学校方方面面的变化。
“以前,一到冬天就冷得受不了,孩子们写字的手被刺骨的寒风冻得通红。”李祖平回忆说,现在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取暖设备,学校各个功能室设备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整个校园焕然一新。
近年来,綦江注重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充分考虑农村山区学生入学交通成本、教学质量、科学管理等情况,合理布局乡村学校。全区新建、改扩建学校各类楼栋68座,建筑面积24.29万平方米,总投资5.39亿元。
“有了图书室,就能看很多漫画书了,太棒了。”三年级学生何焱(化名),一直很期盼有更多的课外书籍可以阅读,新图书室建成后,她就可以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在距离綦江城区最远的大罗学校云阳村小,新教学楼的修建正在稳步推进,这所横跨渝黔两地的村小即将拥有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功能室。
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綦江不仅在硬件上下功夫,也注重软件提质,培育优秀的师资队伍。据统计,綦江共有教学点35个、140个班、学生2270人、寄宿制学校57所、寄宿生11002人,切实保障了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2014年至今,綦江严格落实乡村教师补充、培养和待遇有保障,乡村学校补充教师近700人,每年定向培养50名小学全科教师和10名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根据艰苦、边远、高寒程度,按期发放乡镇补贴、农村教师津贴和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最高额每人每月达1350元,让乡村学校“留得住好老师”。
吴长飞 覃宁波
值班编委:王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