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记忆都记住了啥?


上世纪六十年代

国家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战略布局考虑

启动三线建设

60年前

在綦江这片土地上

到底经历了什么?

60年后

留下了哪些烙印?

一代又一代綦江人

都记住了什么?

一起打开

三线建设记忆的大门


PART.01
火热的开始





綦江

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结合部

是重庆联系贵州、云南、湖南

广西、广东、上海的陆上重要通道

也是渝南及黔北毗邻地区

重要物资集散地

境内地貌多姿物产富饶

铁路、公路、水路纵横交错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是重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请横屏观看,渝黔高速公路梨树坪大桥、渝贵铁路赶水大桥、国道210线赶水铁石垭公路大桥三桥同框。摄影师@胡光银)


(请横屏观看,如梦似幻渝筑高速,摄影师@刘琳)


(请横屏观看,G75兰海高速公路綦江北互通,摄影师@陈星宇)

溶洞里的国营平山机械制造厂

峡谷中的国营双溪机械厂

山沟里的国营庆江机器厂

……

每一处都神秘且火热


(请横屏观看,双溪云海,摄影师@吴先勇)

2017年

《重庆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确定的96处工业遗产名录中

重庆主城区45处、其他区县51处

在51处区县工业遗产中

綦江区就有11处

这些工业遗产

大多是三线建设时期

建设或拓展建设的企业


PART.02
热闹的矿区




上世纪六十年代

綦江是全国煤炭工业

重点建设12个矿区之一

松藻矿区井田

探明地质储量12.5亿吨

占重庆市无烟煤总量的70%左右


原松藻煤电公司打通一矿矿区。张学成 摄


拥有6个矿井的松藻公司

意味着什么?

是包括第一个无烟煤煤矿在内的

4个重庆市第一

是30多年

把偏僻的山区

建设成初具规模的新型现代化矿区


原松藻煤电公司办公大楼一隅。张学成 摄


机械化、标准化

是响亮的标签

干干净净下矿上班

干干净净出矿下班

石壕煤矿

还享有“西南煤矿一枝花”美誉


石壕镇。胡光银 摄


职工住宅楼

是山上最靓的风景

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一座松藻煤矿

一个“移民”煤城

这里的建设者来自全国各地

在南腔北调的融合中

形成了独特地域文化

还涌现出一批文艺爱好者

将这里的故事传播


打通镇。吴先勇


一条羊渡河

将铁矿的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

两座钢架桥

又将河两岸连接成一个整体

丰富的铁矿石

勤奋的采矿人

为地方炼铁工业

和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綦江铁矿办公楼大门。张学成 摄


PART.03
齿轮的荣耀





綦江古南街道桥河綦齿社区

就是原綦江齿轮厂的家属区

綦江齿轮厂的名号

在今天依然响亮


綦江齿轮厂五十年代初从西德进口的3150T热模锻压机。张学成 摄


新中国第一台汽车变速器

新中国第一批汽车齿轮

新中国第一条汽车齿轮生产线

……

这些“第一”

积淀着一代又一代技术工人的心血

也造就了一系列荣誉


三江街道影视基地电视剧《极速救援》拍摄现场。蒋焰 摄


2017年7月

“四钢记忆”工业文化主题景区开园

已成为工业遗产的重庆第四钢铁厂

迎来了新的使命


四钢记忆。吴荣凯 摄


见证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昔日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早已消逝

但人们心灵深处的火红记忆

依然鲜活


重庆冶炼厂大门。张学成 摄


重庆钢丝绳厂大门。张学成 摄


红极一时的先进产品

造就一个行业标杆

一摞摞的荣誉称号

为经济社会发展

撑起坚实的臂膀


三江街道。陈再华 摄


山谷掩映间

湍流河水岸

轰鸣转动的机器

吃苦耐劳的工人

为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营双溪机械厂遗址。张学成 摄


国营庆江机器厂连接生产区和住宅区的公路桥。张学成 摄


羊叉河岸的金鸡岩洗选厂。张学成 摄


小鱼沱老街背街处

一座110千伏小鱼沱变电站

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110千伏小鱼沱变电站。(綦江电力公司供图)


今日的小鱼沱变电站

仍然保留着58年前

初建电站时的面貌

临街处的职工住宅建于70年代

虽说已是人去楼空

但它们见证着

一代电力工人的艰苦奋斗

PART.04
丰富的生活




火热的生产中

工人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企业自办报纸、电视台

就是他们的精神文化食粮


2003年的《松藻矿工》报。张学成 翻拍


原重庆第四钢铁厂厂区的黑板报。张学成 摄


聚拢在一起的文学爱好者

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各类社团组织

承载着他们无处安放的艺术细胞

原三江镇办的文艺刊物《山溪》。张学成 摄


大型庆典活动、文艺节目演出

运动会、休闲健身、坝坝电影

露天篮球场就是最佳的去处

企业不断发展

有了办公楼、家属楼

单身职工宿舍楼

多是依山而建、依地势而建

名为“干打垒”的职工住房

也成为靓丽风景

2017年,松藻煤矿依山而建的职工住房。张学成 摄

2011年拍摄的国营庆江机器厂职工住宅区。张学成 摄

经过三线建设

綦江成为重庆市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曾经创下了新中国第一辆载重汽车

新中国第一批汽车齿轮

新中国第一条汽车齿轮自动生产线等

新中国“八个第一”的辉煌



今天

虽然三线建设已成为记忆

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不可磨灭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綦江人

砥砺前行 奋斗不息


内容整合于:“学成说文”系列报道